孙权晚年糊涂,导致吴国内部混乱,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公元242年正月,得益于孙权皇次子孙虑已死,三子孙和是剩下的最长的皇子。再加上孙权喜欢,孙登推荐,孙和被册立为吴国的新太子。
根据《吴书》上的记载,孙和也是一个优秀的小伙。他喜好文学,善于骑射,承师涉学,精识聪敏,尊敬师傅,结交名士。在孙和刚刚十四岁的时候,孙权就单独为他设置守卫,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书艺。孙和好学肯问,学习成绩很好。当孙和成为太子时,孙权给他配备了强大的辅佐班底∶阚泽为太傅,薛综为少傅,蔡颖、张纯、封浦、严维等人为侍从。
孙和虽然能力很强,但情商却很低,根本不适合在政治场上生存。
孙和是孙权宠爱的王夫人的儿子,王夫人和步夫人经常争宠。孙然步夫人没有儿子,也不像王夫人那样有心计。但是步夫人有两个非常厉害的女儿。长女孙鲁班,字大虎,先是嫁给了周瑜的儿子周循,周循死后改嫁全琮,因此被称为"全公主"或"全主";小女儿孙鲁育,字小虎,先嫁给朱据,后改嫁刘纂,故称"朱主"。孙权特别宠爱信任这两个女儿,常常听取她们的意见,也让她们插手许多事情,因此两位公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诸位兄弟。
全公主野心勃勃,非常热衷于宫廷斗争。她看到母亲步夫人争宠失败,就对新太子孙和怀恨在心。遇到这样的对手,太子孙和最明智的做法是小事上不和她纠缠,大事上要有主见。但是孙和却事事和全公主作对。两人你一招,我一招,打得不亦乐乎。
一次,孙权生病了,让太子孙和替自己去宗庙祭祀。孙和的太子妃张氏的叔叔、大臣张休就住在宗庙附近。张休见太子来祭祀,就邀请孙和来自己家。孙和竟然抛下祭祀,去了张休家。那一边,全公主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孙权,还造谣说,王夫人看到皇上卧病在床,面露喜色。孙权闻讯自然是很生气,愤怒地再也不宠信王夫人了。王夫人从此忧郁而死。对于太子孙和,孙权没有明确的表现,但心里埋下了深深的不满和偏见。
当然,这些事还不足以导致太子之争的发生。关键点在于,孙和被立为太子的同年,四子孙霸被封为鲁王。在当时的吴国,其他皇子都没有封王,孙霸的地位一下子突出出来。而且孙权对他宠爱和太子孙和没有差别。宫中的下人—度很为难,因为按礼数来讲,孙霸不能和太子孙和享受同等礼遇,现在他们不清楚具体怎么区别对待太子和鲁王。
孙权对孙和和孙霸的"无区别对待"导致了一场内讧。
孙霸即使原本对太子之位没有"非分之想",现在被孙权的刻意提拔给钓出来了,毕竟谁不想尝试一下端坐龙椅的滋味。孙权对孙和表露出来的不满和对自己的关心宠信,被孙霸理解为是一种政治暗示。鲁王孙霸觉得这是父皇有意废黜太子,改立自己为新太子。
东吴的满朝文武不能不对此有所反应。许多人出于"立嫡立长"的宗法思想考虑,或者认可孙和的能力和品行,拥护太子孙和; 部分人看到孙权对孙和的不满和孙霸咄咄逼人的态势,非常现实地支持鲁王孙霸。于是,群臣根据拥护对象的不同,赫然分为了两派。丞相陆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顾谭、骠骑将军朱据、会稽太守滕胤、大都督朱绩、尚书丁密、新太子太傅吾粲等拥护孙和;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左将军吕据、中书今孙弘等人拥护孙霸。
朝堂之上,太子之争俨然成为了东吴最主要的政务。
这场纷争史称"二宫构争"。
全公主陷害了王夫人后,要进一步废黜太子孙和。现在鲁王孙霸冒出头来,和全公主一拍即合。两人达成统一战线,共同对付孙和。
全公主更起劲地在孙权耳边说孙和的坏话,称赞孙霸的优点,还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儿嫁给孙霸为妻。全公主还去拉拢妹妹孙鲁育。但是妹妹支持孙和,不听姐姐的拉拢。姐妹两人竟然因此产生了仇隙,形同陌路。当时江东的世族大家一般都支持太子孙和,但全琮是极少数支持孙霸的江东本土人物之一。因为他是全公主的驸马。全家的二公子全寄还依附孙霸,为孙霸争位出谋划策。作为江东世族大家代表人物的陆逊反对全琮父子依附孙霸,上门来劝告。全琮一点同乡和前辈的面子都不给,断然拒绝陆逊的劝说,与江东同乡们的关系都搞僵了。
两派在朝廷上为太子之位展开了激烈较量。鲁王孙霸觊觎之心日渐增长。陆逊、吾粲、顾谭等人多次向孙权表示"嫡庶之义,理不可夺",全寄、杨竺等孙霸一边则鼓吹更换太子。最紧张的一次,孙权与杨竺暗地策划立鲁王孙霸为太子,孙和指使的密探就潜伏在孙权议事的床下(三国时,人们都坐在类似于床的榻上议事)。当日两派斗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。孙和为了自保,也没闲着。陆胤要去武昌,去向孙和告辞。孙和表面上避免嫌疑,没有接见他。私下里更换服装来到陆胤的车上,与他密谈。孙和让陆胤去武昌设法让陆逊上表劝谏孙权不要更换太子,企图借重臣和京外实力派来影响孙权决策。太子太傅吾粲等人也多次传消息给陆逊。陆逊在前线连续不断地上表劝谏孙权不要更换太子。
内讧让孙权头痛。支持孙和的一派人多势众,叫得也最厉害。孙权为了压制内讧,首先拿孙和一派下手。陆逊上表上得多,得到孙权的训斥也最多;太子太傅吾粲被抓起来杀了;顾谭大家族出身,在吴国那种门阀国家里是死不了,但也被流放到交州了。最可怜的是张纯,被孙权当作杀给猴子看的那只鸡,公开斩首了。
孙权不明白,暴力手段从来都不是解决家族权力纷争的最好方法。
二宫构争的内讧持续了八九年时间,弄得孙权心力交瘁,最后采取了极端的做法。
孙权宣布废黜太子孙和。消息还没传出,骠骑将军朱据、尚书仆射屈晃率领许多官员把脸弄得灰灰的、自己绑着自己,跪在宫中求情。孙权理都不理。两个外地的将领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上书孙权,用春秋时期晋献公杀太子申生,立爱子奚齐导致晋国连年内乱的例子,反对废黜太子孙和。朱据、屈晃见了,劝谏得更厉害了。孙权勃然大怒,将陈正、陈象两人族诛,把朱据、屈晃抓到宫殿中来各打一百杖屁股。废太子孙和被流放故鄣。群臣又一次劝谏,因此被孙权诛杀或者流放的多达数十人。
鲁王孙霸则更悲惨,直接被赐死。依附孙霸的一方,不是处死就是流放。比如鼓吹更换太子的杨竺命运悲惨,被砍了脑袋后,尸体抛到江上,任其漂流。至此,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两党以同归干尽的结果收场。大批参与"二宫构争"的文臣武将们也受到惩处。东吴的朝堂上一下子空了许多,当初辅助孙权打下江山的重臣大将们几乎全都被送上了断头台。
这样的结果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。
孙权为什么要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呢?因为他老了,也因为他对太子之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两个儿子争位争得你死我活,孙权对情况是了解的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处理。孙权可以裁减孙霸的待遇,公开支持太子孙和,或者干脆废黜孙和,改立孙霸为太子。这两种选择都是正常的,都可以避免灾难性的后果。但孙权采取了对两个儿子"各打五十大板"的做法,禁绝他们同外界来往,要他们好好待着,认真学习,争取天天向上。孙权的训诫等于是一纸空文。
有人将"二宫构争"的惨痛结果归咎于孙权晚年的糊涂。晚年的孙权既糊涂, 又不糊涂。但在政治上,孙权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,做出精确的判断。比如赤乌七年(244年),蜀汉政权将军事重心由汉中南移至涪县,在此多作舟船,意欲顺汉水而下,袭取曹魏的上庸、西城等三郡。东吴的许多人则认为蜀汉的行动是针对东吴的,担心蜀汉背弃吴蜀联盟与曹魏联合。在这种时刻,孙权亲自向群臣担保蜀汉不会背盟,这才使朝野对蜀汉的怀疑之声戛然而止。可就是政治上清醒果断的孙权在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中却判若两人,做事拖泥带水,任由事态恶化,最后又武断地废黜一子、杀死—子,导致了家族悲剧。
可见,围绕太子宝座产生的权力漩涡,既是对各位皇子的一大考验,也是对皇帝本人的一大考验。孙权也意识到自己的失败之处,在二宫构争最激烈的时候对大臣感概说∶"子弟不睦,臣下分部,将有袁氏之败',为天下笑!"他知道骨肉对立,导致朝堂分裂,是非常丢脸的"家丑",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处理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46502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